![](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asenseri0723/1386995264-3653006020.jpg)
ZARA 早先東區開幕時安檢未過關
人潮錢潮讓業者無視罰單依然搶先開賣
開幕一段時間之後到東區
沒想到 ZARA 還是大排長龍
而東區後巷卻冷冷清清
形成了極強烈的對比
在國外逛過幾次 ZARA
說真的在 uniqlo 還買過內衣內褲的
但在 ZARA 還真沒有看到想買的東西
不是覺得不好
只是真不知道要買甚麼
可是當逛 ZARA 買 ZARA 提著 ZARA 購物袋變成一種流行的時候
ZARA 品牌本身的好壞就變得不是那麼重要
因為如果你還沒有去逛過買過 ZARA
你就沒有跟上流行了
喜歡就買
爽買什麼買什麼
當然是買物最大的樂趣
但如果一個大環境普遍的消費者不在乎自己適合什麼
只是盲目的跟隨著流行
或是只在乎別人看不看得出來自己在穿什麼
那台北沒有機會變成東京 紐約 巴黎 米蘭
卻只能不斷看到冠C弟弟趴趴走
所有的流行文化都是浮萍的文化和速食文化
沒有任何流行文化可以向下扎根
日本街頭文化深受歐美引響
但所謂的 アメカジ american casual
完全是美國文化在日本向下扎根而衍生出來的風格
美國休閒風格透過日本人的想法有了不同的樣貌
特殊的裏原文化也是如此
反觀台灣受到歐美香港日本的影響
更多方及多元的資訊
讓台灣消費者對於世界各地品牌的接受度高
但同時任何品牌或風格在台灣瞬間爆紅卻也消縱即逝
這樣的消費型態
台灣就沒有辦法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流行文化
或是說創造出來的流行文化根本無法得到消費者及大眾的認同
目前台灣最紅的應該算是以支持本土為號召的台牌
尤其是幾支打著藝人名號的品牌
台灣藝人的多才多藝在此顯現
大家都能唱歌 主持 上節目 拍電影 拍電視劇
卻也能變成品牌主理人或設計師
非設計正科班出身的藝人
沒有能力畫出設計圖 沒有跑過工廠 不懂布料 不懂設計 不懂生產製造流程
為什麼可以自創品牌或自比設計師
而一堆正科班畢業有才華的人卻受到埋沒
一定要在國外受到認同才能得到台灣人的認同
真的是流行時勢所趨而造成的畸形文化
現在仍有許多有想法有堅持的自創品牌
但只能默默的盼望未來能有所作為
而大部分的自創品牌則是選擇隨波逐流
可以街頭 可以時裝
今天西海岸 明天民族風
你喜歡聯名 我天天聯名
你喜歡破壞 就讓你破的徹底
你喜歡接拼 我就拼的四不像
殊不知台牌的崛起其實在台灣也不過是一種流行
不是所謂的次文化流行
只是某個過渡文化流行
其緊接著在日牌勢微的時候遍地開花
以相對便宜的價格取代了日牌的主導位置
幾年前是日牌水貨店放一點台牌賣
幾年後是台牌經銷點放一點日牌賣
台日品牌兩相比較之下
台牌確實平價許多
但如果精確得來算
美國品牌 TEE 平均售價約台幣 $1000
日系品牌 TEE 平均售價約台幣 $ 2000
而美國日本的物價約為台灣的三倍
換句話說台灣自創品牌的 TEE 如果不在 $300 - 700 的區間
其實都算是高單價
但實際上幾乎沒有一個台灣品牌的 TEE 在這個價格區間之中
如果不在這個區間裡面
品牌勢必要在材質設計上面多花點心思
提高商品的附加加值
而不是藉由藝人炒作來提高商品的單價
說實在的哪一個藝人自創品牌後真的穿自己家的衣服
很多品牌主理人創了品牌後還是天天穿美日系品牌
台灣市場常常有著過度的"熱"
而緊接著是瞬間的"冷"
沒有文化所以走過不留痕跡
現在在台灣要找一間二手店很難
就像現在要再找一間全美日系的水貨店也很難
有一天想要找一間全自創品牌的店也會越來越難
只有五分埔不會消失
因為五分埔永遠提供消費者最流行的服飾
流行什麼做什麼
什麼好賣就做什麼
重點是價格一定打趴所有人
五分埔即是台灣浮萍文化的最佳代表
台灣消費者喜好的流行風格永遠都在改變
但貪小便宜盲目追求又沒文化卻永遠不變
二手服飾在美日從來沒有真正流行
卻也不曾消失
日本獨創的美式休閒風格沒有真正流行
卻也不曾消失
美國滑板風格嘻哈風格沒有真正流行
卻也不曾消失
日本的裏原街頭文化沒有真正流行
卻也不曾消失
英國的龐克風格沒有真正流行
卻也不曾消失
因為所有的風格都受到支持
不同的生活型態
有著不同的穿衣風格
說了一大堆
我只想說流行什麼就跑去買什麼
想讓別人知道你穿什麼才去買什麼
適不適合自己也不重要
說真的穿起來也不會帥
花點心思去找出適合自己的風格
日本歐美品牌不是絕對
五分埔也有好店
平價品牌也可以很時尚
自創品牌也能找得到原創性
而一分錢一分貨
貴的東西一定有其價值
但貴不代表一定好
便宜也不一定就是差
但當你沒有能力負擔或是無法分辨價值時
在好在貴的東西也只是無謂的浪費
因為好 是別人跟你說的
東西南北搞不清楚的你
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所以 ZARA 還是一堆人在排隊
以上